最近,韩国国民最好奇的地方大概就是青瓦台了。因为那里是“崔顺实干政事件”的主舞台。11月29日,朴槿惠总统通过在青瓦台春秋馆举行的第三轮对国民谈话,称“将会在近期内向大家公布此次事件的经过”,这次朴总统也没有接受记者的提问便匆匆离开。青瓦台的内情还处于迷雾之中。
既是总统的工作空间,又是生活场所的青瓦台成为“最不与外界进行沟通的地方”,仅仅是人为的过错吗?青瓦台主楼在1991年完工之后,25年间一直被视为问题建筑。因此该建筑的结构不便于进行内部沟通,每当总统大选时期,就会出现整修或搬迁的主张。有关争议可以简单概括为三种,即:建筑物的布局、结构及形式、选址问题。
本月26日在光化门广场一带进行的第五轮烛光集会上,集会参与者和青瓦台(以正门为标准)的距离缩小至200米。法院允许白天到清云孝子洞居民中心一带游行。然而,青瓦台主楼办公室和秘书楼(为民馆)的直线距离为500米。开车要五分钟,步行要十多分钟。单宇(音)建设代表崔命喆解(音)释称,“像美国白宫,主张打造民主沟通的空间,总统办公室和秘书办公室、助理办公室、发言人办公室都在同一层,聚集在狭窄的过道两侧”,“英国首相官邸所在的唐宁街10号也是如此”。国会中也有人称,青瓦台主楼和秘书楼的距离应该再安排得更近些。这是在去年10月举行的国会运营委员会预算审查过程中出现的意见。朝野政党议员们提议要准备重新布置青瓦台建筑物的预算。被称为“门环三人帮”的前总务秘书官李在万做出了如下的回答。
“不仅在青瓦台主楼有总统办公室,为民馆等其他好几个地方也有。总统通常也经常使用为民馆的办公室。目前总统和职员之间并不存在沟通问题。关于要求改善的意见,我们将进行一年的商讨,决定是否反映到2017年预算案中。”
建筑业界指出,青瓦台的结构和形式方面也存在问题。从外观来看,青瓦台是韩屋形式,但是里面不是木质结构而是混凝土结构。为什么青瓦台偏要打造“混凝土韩屋”呢?负责当时设计的正林(junglim)建筑代表金正湜,在2011年出版的回忆录中说到,“青瓦台有很多争议”,“打算将主楼建成二层楼,就屋顶是采取西方样式或者韩国特色的传统样式时争论不休,最终选择遵从传统”。
青瓦台主楼为二层楼建筑,是总统办公的空间,总面积为8476平方米(2564坪)。一层的面积超过1000坪,若采用木质结构,在技术上会有诸多限制。因此,得出的建筑结构是“混凝土韩屋”。韩国战争之后,曾有过一段韩朝的主要公共建筑物都竞相建设为“混凝土韩屋”的历史。这是为了用大面积展示经济实力、用韩屋建筑展示政权的历史正统性。履露斋代表兼建筑师承孝相抨击称,“越是在正统性上具有自卑情结的统治者,越想要建设权威建筑物,这是古今中外常见的事”,“我们的古代建筑原本必须使用木材建设,因为总面积较大,因此使用混凝土,形状上模仿木制建筑,这真是闻所未闻的假货”。
就青瓦台的选址问题也是意见纷纷。因为在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时期,日本为了可以俯瞰景福宫将总督官邸建在了景福宫的后侧,也就是现在青瓦台的位置。李承晚总统时期只是将总督府官邸改名为“景武台”后用作办公室,尹潽善总统时期将其改名为青瓦台。之后一直延续使用下来。到卢泰愚政权时期新建了现在的青瓦台主楼、春秋馆等。崔命喆代表称,“青瓦台选址是朝鲜时期仅用作类似‘七宫’的祠堂或护卫武士练习的场所,是要回归自然的地方”,“有必要考虑将青瓦台迁移至首尔的中心——龙山,外国军队在那里驻扎了一个多世纪,马上就要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有这么一句名言“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这是1943年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在就英国议事堂重建问题之前而进行的演讲中所说的话。这意味着空间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在被建设为“混凝土韩屋”的“九重宫阙”中出现的“亲信干政门”已不再令人惊讶。